小時候的過年,總是熱熱鬧鬧。
印象最深刻的,是阿嬤早早就準備開始製作一籠又一籠的蘿蔔糕。
而小孩子就是幫忙刨一顆又一顆蘿蔔絲。
我們從小吃到大的蘿蔔糕都是純白色的,單純只有蘿蔔跟米漿。
裡面有加料的蘿蔔糕是我出社會後在外面早餐店才看過與吃到過。
後來習慣了這樣的口味,現在我反而比較喜歡裡面有加料的蘿蔔糕。
並且,在飲茶餐廳吃到的港式蘿蔔糕又讓我驚豔了一次。
原來,蘿蔔糕真的可以吃到絲絲的蘿蔔。
雖然阿嬤做的蘿蔔糕也絕對是真材實料,加了很多蘿蔔做出來的。
蘿蔔的味道濃厚,但從來沒吃過裡面有一絲絲的蘿蔔。
因此在飲茶餐廳吃到裡面有一絲一絲蘿蔔的蘿蔔糕時,著實讓我衝擊了一下。
這次挑戰作蘿蔔糕,打定除了要盡量保留阿嬤的做法,用在來米磨成的米漿去做,
不用偷吃步使用在來米粉,並且一定要能吃到一絲絲的蘿蔔。
白蘿蔔含有大量的水分,所以如果絲刨得太細,在蒸煮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會融化看不見。
為了保留絲絲蘿蔔,我決定用手工切絲。
雖然這次做蘿蔔糕花了點時間,不過成果卻是令我非常滿意與驕傲。
坊間有個口訣,一斤米,三斤蘿蔔。
因為我們家人口少,也沒有那麼大的器具去蒸這樣分量的蘿蔔糕,所以我把材料減半。
以下分量做出來的蘿蔔糕是22公分直徑,約5公分高的蘿蔔糕。
材料:
- 白蘿蔔 2斤 (去頭去皮前)
- 乾香菇 5朵
- 金勾蝦 約2大匙
- 菲仕蘭優質葵花油 2大匙
PS: 因為依比例來說,純蘿蔔絲需要一斤半的分量,
所以買兩斤的蘿蔔,去頭去皮差不多是一斤半左右。
米漿:
- 在來米 半斤
- 水 1杯半
調味料:
- 鹽 適量
PS: 因為我先生不吃紅蔥頭,與我們不想給小孩子那麼早吃胡椒粉,
所以我省略了紅蔥頭與白胡椒粉。不介意者建議加這兩樣,味道會更香。
做法:
- 在來米用水泡6小時或是過夜備用。
在來米泡水越久,越好磨成米漿,所以建議泡6小時或以上至用手捏就可捏碎的程度。
- 白蘿蔔洗淨去皮後切成粗絲、乾香菇與金勾蝦泡開洗淨後切碎。
蒸籠與粿巾洗乾淨放在旁邊備用。
乾香菇切碎是為了要讓香菇盡量均勻分布在蘿蔔糕裡。
- 取一鍋,加入油後開中小火先爆香金勾蝦,香味出來後,放入香菇碎炒至香味出來。
- 隨後放入白蘿蔔絲與鹽,炒至白蘿蔔絲變有點透明與變軟後熄火。
這裡加鹽除了調味功能,也是幫助白蘿蔔絲加速變軟與出水。
- 將泡軟的在來米瀝乾後,加入一杯半量米杯的水一起磨成米漿。
如果家裡有磨精力湯或是豆漿的機器最好,再來果汁機或是調理機也很OK。
不然就是用攪拌棒來磨。
- 米漿一定要磨到用手去摸摸不太到粗顆粒為止。
磨一陣子後會覺得都變白色的水,但其實用手去摸可以感覺出來很多米碎粒沉澱在底下。
所以每磨一陣子就用手摸米漿,還感覺到有很多的顆粒就繼續磨。
磨到顆粒變很小很少為止,還有一點點米的細粉沒關係。
- 把磨好的米漿倒入剛剛炒好的蘿蔔絲料裡。
開小火後拌炒至米漿與餡料都融合在一起,變得非常濃稠炒不太動為止。
我先炒餡而不是先磨米漿是因為怕米漿沉澱。
如果先磨好米漿,要倒入餡料前要先攪拌一下。
- 另外拿一鍋,要大到可以把蒸籠完全放在裡面(建議用炒菜鍋),加水至少5公分高。
裡面放上鍋架,蓋上鍋蓋,開火加熱。
然後把粿巾舖到蒸籠裡,把炒好的米漿餡料均勻放進去。
全部放完後可以把蒸籠敲一敲桌面,讓餡料均勻,再用湯匙或手把表面抹平。
(如果不是用蒸籠與粿巾,那就取普通的容器裡面抹油才會比較好脫模)
- 鍋裡的水滾後,開蓋把蒸籠放進去,蓋上鍋蓋,保持中火蒸約1小時。
要蒸到拿筷子插進去蘿蔔糕內,取出的時候筷子上都沒有沾黏米漿才算蒸好。
如果是用大同電鍋,不管外鍋放多少水,一樣是蒸一小時。
基本上六人份的小大同電鍋外鍋頂多放兩杯多一點,這樣是不到一小時的。
開關跳起來後,外鍋需要馬上補1~2杯水繼續蒸。
- 蒸好後,開蓋取出放涼
(做好的蘿蔔糕雖然看的出來蒸熟了,但表面還是看的到一絲絲的蘿蔔)
- 等到放涼了,把粿巾連同蘿蔔糕一起取出,拿掉粿巾就是漂亮完整的蘿蔔糕了。
來個蘿蔔糕斷面秀,看的出來非常真材實料~
- 切片把表面煎酥後即可食用
- 煎好的外表看不出來,但每一口咬下都是濃濃的蘿蔔與香菇、蝦米的香味。
重點是,還有絲絲蘿蔔
手工自製蘿蔔糕,其實只是花時間等米泡好,其他都很簡單。
懶地用手切蘿蔔絲,用刨刀的最粗孔來刨絲應該也是可以的。
用點時間與心力換來實在道地又安心的蘿蔔糕,這是任何都無法比擬的~
幕後花絮:
我的蒸籠是多年前買LC鍋時的組合,所以是22公分的鍋子配22公分的蒸籠。
一開始用LC鍋來蒸,非常的漂亮(ㄍㄟ ㄅㄞ)
但,竟然沒蒸熟!!!
可能是因為蘿蔔糕完完整整的蓋住了蒸氣,沒有對流,導致沒蒸熟。
後來換到炒菜鍋裡蒸才蒸熟...
所以我的食譜直接寫用炒菜鍋蒸,時間一樣是一小時。